想附近过夜电话联系_附近找茶_附近足疗24小时上门电话号码_附近月抛群

科研成果

自治区科学进步一等奖-西北灌区玉米密植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日期: 2025-03-11 浏览次数:

西北灌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设施完备,是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的地区。玉米生育后期空气干燥,非常适合密植高产和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本项目针对西北地区密植粒收品种缺乏、种植密度低、收获时含水率高、籽粒易破碎,劳动力缺乏等突出问题,自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技术的系统研发和应用,获得如下创新成果:

1、首次提出增密和机械粒收是突破西北灌区玉米生产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了我国现代玉米生产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全国120个点密度生态联网试验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偏低是制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后期田间站秆能力差是降低收获效率、增大收获损失的关键因素,明确了通过增加密度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协同提高群体粒数是实现增产的主要生理机制,提出了培育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的品种,构建高质量群体是降低收获损失的有效途径。出版专著1部,论文13篇。

2、构建了1500公斤/亩玉米高产群体结构和理想株型,创建耐密、宜粒收玉米新品种选育方法和评价指标,引领西北灌区玉米品种选育方向。

明确玉米耐密、脱水快、耐破碎、抗倒伏的生理机制,创新耐密、宜粒收玉米新品种选育、评价指标与方法,搭建育种和联合筛选平台,选育11个优良骨干自交系和5个新品种;通过对536个玉米品种(系)评价,筛选出耐密宜粒收品种34个;为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栽培提供品种基础,引领西北灌区玉米品种选育方向。

3、揭示了光辐射量、灌溉量与种植密度的定量关系,首次建立了玉米密植抗倒、滴灌节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创建以抗倒、防衰、高整齐度为核心的高质量群体调控技术;创新区域热量资源与品种熟期、脱水特征的配置技术,研制籽粒脱水预测专家系统;明确了收获机械及其作业对籽粒破碎率的影响;形成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

4、构建了区域热量资源与品种熟期、脱水特征的配置模型,明确了机械脱粒方式与破碎率的关系,提出了玉米低破碎的机械收获技术。

提出“热量资源优化实现粒收”、“以生育期换水分”、“以密度换产量”的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栽培技术途径;集成了适合区域生产特点的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技术规程,创立了玉米密植粒收技术推广模式。制订发布地方标准7项;3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玉米主推技术;“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连续2年被选为全国农业十大引领技术。构建“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示范县”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种、收、储全产业链的“政、产、研、学、用”五位一体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技术推广模式;创西北主产省高产纪录,通过典型轰动效应,结合理论+实践培训+跟踪指导加速技术推广。

5、创建了玉米密植粒收高产技术模式,在西北灌区大面积应用,连续7年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近三年累计推广1940.9万亩,增产19.48亿kg,节本增收36.02亿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了西北灌区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水平,引领西北灌区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

版权?2025 新疆农业科学院    ICP备案号:新ICP备12001581号-1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南昌路403号     邮编:830091